热线电话:029-87214923 / 87251110
发表时间: 2023-07-04 16:16:05
作者: 张强 吴宽宏
浏览:
当你告别了熟悉的同事,离开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正式开始退休生活,你会如何度过之后的岁月?是开始承担照顾和抚育孙辈的重任,时间和精力都围绕第三、第四代转?还是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新工作,继续奉献社会,以劳动所得反哺家庭?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位85岁的退休老党员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答案——
用影像记录高考的田玉成被媒体报道
高考期间,一则视频新闻“刷屏”了很多西安人的微信朋友圈——“85岁老人坐轮椅持相机,年年记录高考送考瞬间,祝愿高考的孩子们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新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本报的老读者、西安航天771研究所的退休老党员田玉成。
自学成材的“数码高手”
1997年,田玉成从航天771研究所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他不愿在牌桌前消磨时间,反而拾起了当年在职时的“爬格子”爱好,手握笔杆、拿起相机,写新闻,拍摄照片,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老年》《陕西日报》《陕西老年健康报》《金秋》等几十家全国及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通讯、随笔、时评,成为小有名气的“银发撰稿人”,退休生活因此而变得充实。
最初几年里,田玉成的各种稿件均为手写稿,写了改,改了再写,一篇文章至少要誊写好几遍。儿子小田见他如此辛苦,就建议他用电脑打字。可一看键盘上那一排排陌生的英文字母,老田的心里便打起了退堂鼓。2001年,儿子看见一种“手写键盘”,便买了回来送给老田说:“爸,这东西既不要你记英文,又不用学拼音,和你平常写字一样”。并教他“试写”了几个字。老田一看,这东西还真神,写错了按一下“删除键”就没有了,想添加的,鼠标一点就填进去了,连一点改动的痕迹都没有,清楚又整洁,比在稿纸上改得一团乱麻好看多了。
和老伴一起用电脑写作、上网浏览
初次尝到使用电脑的“甜头”后,老田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便空前高涨。从此之后,不论是儿子儿媳还是孙子孙女,都成了他不耻下问随时请教的“老师”。在儿孙们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田玉成终于闯过了电脑的初学关,逐渐熟练起来。儿子看他用电脑写作的热情很高,便专门给他购买了配置更全、网速更快的高级电脑和打印机,使他的写作实现了“现代化”,并教他学会了发“电子邮件”,再也不用跑到邮局去给报刊社发信邮寄稿件了,仅一年时间,他便用电脑写了好几万字的文章,不少还被报刊、电台采用。
紧跟时代的“网络达人”
学会了使用电脑,对于老田来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相较于很多老人对于智能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不熟悉和距离感,田玉成不仅热爱用手机上网,还乐于在网络论坛交流分享他的感受体会。在网络论坛上,田玉成的网名是“桑榆情”,当儿子耐心地教会他上网浏览,发帖回帖后,他便用这个网名开始了自己的“网上冲浪”之旅。他在网站上发的帖子,内容主要是反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关注老年人心声,维护老年人权益,弘扬敬老爱幼美德,鞭挞虐老弃老的不孝行为,同时也呼吁老年人严于律己,与时俱进,老有所为。
由于他长期保持着高发帖量与活跃度,这位老人便逐渐走入很多网友的视线,他的发帖总是能够获得众多回复和点赞,大家的回帖与支持也让他受到鼓励,每天雷打不动上论坛浏览、发帖、互动。在十多年时间的网络生活中,田玉成坚持文明上网,理性评论,弘扬正能量。在论坛、QQ群、微博里认识了众多的朋友,和多家论坛的“版主”及网友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通过网络生活,田玉成感觉到视野变得开阔,每天的生活也乐趣无限。为此,在采访中,他通过本报向广大离退休老朋友们发出倡议,呼吁大家克服畏难情绪,勇敢地走进互联网这个神奇世界,努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为各自的离退休生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充分享受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诸多乐趣。
有一种“网红”叫“中国红”
近些年来,田玉成老人腿脚不便,坐上了轮椅,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外出采风、拍照。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如果你看到一位坐着电动轮椅,手拿相机,边拍边记的老人,那十有八九是“闲不住的老田”。在网络论坛,微博,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舆论阵地上,老田总是不遗余力地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扬好人好事,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即使是2015年他意外跌伤双腿一直靠双拐和轮椅行动也未曾改变,总是尽己所能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参观影展,与摄影爱好者交流
作为一名入党已经62年的老党员,田玉成不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有人主张老年人退休后要“少管闲事”,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退避三舍”但老田却从不这么想。
从自来水公司换水表退费程序繁琐复杂到城市建设占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再到暖气不热、路旁绿化带乱堆垃圾、公园里缺少无障碍坡道等问题,只要他看到了都会及时投诉反映,并且大多都得到处理和纠正。但也有人说风凉话,说他“爱管闲事”“老咧老咧得罪喔人干啥?”面对这样的议论,老田从不放在心上,他觉得他管的没有“闲事”,都是正事。“小车不倒只管推”才是共产党员的真正本色。
有人说,老田现在是网红了,出名了,但在这位85岁的老党员心里,“网红”的底色,始终是一抹厚重的中国红……
“饭可以不吃 老年报不能不看”
田玉成老人自1997年退休至今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本报,是报纸的“铁杆读者”,他对记者说,“一天不吃饭可以,但一期报不看不行”。每当拿到新出版的《陕西老年健康报》后,他都要从第一版开始,仔仔细细一版接一版地看,有些文章,还要剪贴下来,以备随后再翻看。
老田告诉记者,2001年11月16日,当时的老年报在第2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稿子“丢钱”。从此后他便不断给本报投稿,后来还被报社聘为“银发记者”。2010年之后,他又发挥自己爱好照相的特长,文字稿和图片稿“双箭齐发”,仅2012年一年时间,他便发稿102篇,大部分发表在“银发街拍”栏目,报道图文并茂,很受读者欢迎。他发表的“网上聊天莫较真”一文,在全国老年报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26年来,他得到了报社多位编辑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他非常感激。去年他过84岁生日时,他和老伴在街上吃了碗歧山臊子面,作为生日“长寿面”,随后把照片发到了QQ空间里,没想到被报社的编辑看到后,还给他发来了生日祝福,使他觉得十分感动。
“银发网红”红得别有风采
截止2022年底的25年间,田玉成共在报刊发表文章978篇,上网16年,共发帖约7936篇,发图片77316幅。还正式出版了一本15万字、名为《善与恶的震撼》的书。当人们还秉持着“老年人行动迟缓、缠绵病榻、被互联网和新时代甩在身后”的刻板印象之时,以田玉成为代表的这些“银发网红”们却在积极拥抱网络,努力消弭互联网时代与传统老年文化间的认知代沟,刷新着公众关于老年人的固有认知。
已至花甲之年的他们,却能玩转社交网络,或展示老年人日常生活小故事;或分享专业学科知识;或表演幽默段子、歌舞才艺为大家带来欢乐。他们在互联网上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人生”,也让互联网变得更有层次更加成熟。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老年人,而老年人也在改变互联网。
虽已高龄,却玩转网络
白发飘飘,却依然很潮
即使步入晚年,依旧不虚度
那旺盛的生命热情
让我们永远感动
(张 强 吴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