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9-87214923 / 87251110
发表时间: 2023-06-21 18:00:00
作者: 陕西省老年健康服务中心(陕西老年健康报)
浏览:
“要不是诊疗及时,现在已经没有我这个人了。”近日,回想起十多天前“与死神赛跑”的经历,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村民张家代仍心有余悸——6月1日,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是镇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联系安康城区医共体的专家及时诊断,并争分夺秒转诊治疗,才幸运地“捡回一条命”。
“以前看病要往大城市跑,现在可方便了,家门口就有好医生!”在汉滨区,和张家代有相同感受的群众不在少数。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依托紧密型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家庭医生“三驾马车”,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一线,真正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让群众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医”路同行,联“体”连心
“从上转到手术完成,只用了3个多小时,省去了挂号、办理住院等一系列手续,为她争取到了最佳治疗时间。”瀛湖镇玉岚卫生院院长胡甲庆回忆当日抢救张家代的过程时说。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我们与汉滨区第一医院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大家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连“体”又连心,衔接十分顺畅。”胡甲庆告诉记者。
汉滨区农业人口占比大,且大多数分布在山区,从最远的镇政府到安康城区需3个小时的车程。过去,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村群众特别是偏远镇村的群众看病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来回奔波。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汉滨区在原有区域医联体的基础上,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由汉滨区第一医院、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和汉滨区中医医院3家二甲医院分别牵头,与11家镇办卫生院组建了3个紧密型医共体。
医共体内部开辟了绿色通道,各医共体成员单位可享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人才培养、业务指导以及预约诊疗等服务。在管理上,实行人员队伍、绩效考核、药品器械、医疗业务等“八统一”管理,逐渐打通人、财、物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实现以强带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22年7月,汉滨区第一医院与瀛湖镇中心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后,选派了由3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医疗小分队常驻该院,同时配备一辆救护车和一位司机,以便疑难和危重患者及时转诊。
“过去很多病我们不会看、看不了,现在有了医共体,不少病通过远程会诊当场就解决了,实在解决不了的还可以及时转诊。”瀛湖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向照说,“医共体的帮带也促进了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我们的大夫长期与上级医院专家打交道,有些病这次有疑问,下次就知道怎么看了。”
目前,汉滨区3个医共体运转日趋顺畅和稳健,成员单位从组建初的11家镇办卫生院逐步向其他32家镇办卫生院、512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一个区、镇、村互联互通、协同并进的医疗共同体正加速形成。
从“让病人跑”到“让技术跑”
“您有新的病例,请注意查收。”6月2上午10时,汉滨区第一医院远程心电诊疗中心的语音提示一个接着一个。“从早上到现在接到了366个病例,每分钟三四个,两台电脑已经不够用了。”该诊疗中心主任王德君一边忙着处理病例,一边介绍。
远程心电诊疗的火爆仅是汉滨区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个侧面。2019年,汉滨区筹资3000万元,按照“1+1+1”的建设思路,打造1个基于“互联网+”的互通共享平台、1套基于强基层的医疗设备、1系列基于本地化的系统应用,建设了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覆盖全区各级医疗机构。
为解决“谁来干活”的问题,汉滨区增加了22名全额预算编制,在汉滨区第一医医院组建了区域(智慧)医疗中心,成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双向转诊、远程教育5大区级中心,从3家区级医院抽调150名专家远程值班,统一回应镇村的会诊、检查、转诊等需求,确保上下连通、快速反馈、结果互认。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近些年,3家医共体牵头医院除了对下提供远程诊疗服务,还与解放军总院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遇到疑难杂症可随时对上发起远程会诊请求。
如今,汉滨区任何一个镇卫生院线下检查结果和村卫生室的心电检查,均可远程连接城里的专家,得到及时、权威、专业的诊断。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投用以来,全区累计完成远程门诊、会诊500余次、双向转诊4768次,远程影像、心电、超声诊断28万人次,远程会议101次。
“远程诊疗不仅方便了患者,也促进了分级诊疗。”向照介绍,过去瀛湖镇只有50%的患者首诊选择镇卫生院,现在首诊来这里的病人达90%。每天门诊量从30余人增至100余人,出院人数也从每月20多人增至90余人。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
正值中午,瀛湖镇洞桥村卫生室,寻医问药的乡亲们接踵而至。74岁的徐中和患心脏病多年,早早地赶来排队做心电图,想看看“老毛病”恢复的怎么样。去年,他两次突发心脏疾病,都是在这里做的心电图,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诊断后,及时转往城里的医院救治,挽救了生命。
村医陈彬忙着搀扶徐中和来到诊室隔间躺下,取出移动心电图机,娴熟地将电极片贴在他的身体各部位。“这个机器是区上免费配备的,是可移动的,可以搬到病人家里做,非常方便。”陈彬说。
陈彬是徐中和家庭医师团队的一员,早在2015年,全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茨沟模式”,他和瀛湖镇中心卫生院选派的3名医护人员组成了一支医师团队,与全村2000多名群众签约,定期开展慢性病随访、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等工作。
自从汉滨区启动医共体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被全面拓宽。除了继续上门为群众看病,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远程医疗系统有效结合,家庭医生看不了的病可借助远程门诊、预约转诊、健康咨询、延伸处方等在线医疗服务手段进行诊断,同时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常见病、慢性病回流到基层就医,提高慢病管理水平。
为最大限度方便村民就医,汉滨区为512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和装有血压计、血糖仪、血红蛋白仪等设备的巡诊包,为487名医生配备了“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专用定制手机,安装有互联网医疗健康统一平台,便于镇村大夫随时远程问诊。
汉滨区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登基说:“从病人翻山越岭到医生进村入户,再到家门口的远程诊疗,无论形式怎么变,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活’起来,通过深度融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医疗技术整体提升,最终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
(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