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来自宁夏54岁的老张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痔疮犯了吧,过两天就好了。”虽然大便过程有点痛苦,但平时能吃能睡,不疼也不难受,且过了两天真的不出血了,老张也就没多想。就这样,2个月过去了。
但老张发现自己便血情况越来越频繁、严重,一次出血三五天都止不住,止住血没两天又出血,这时,老张才想着去医院看一看。
这一看,老张感觉天要塌了,医生考虑老张便血的原因不是痔疮复发,而是肿瘤破溃导致。
高度怀疑是乙状结肠癌。
(图片来源网络)
先放支架,再切肿瘤
不用造瘘、还纳!
5月中旬,老张一家从宁夏来到陕西,找到西安大兴医院胃肠外科施海主任准备手术。
▲腹部CT检查
按照常规治疗,老张需要做两次手术。
- 第一次手术先切除肿瘤,因老张的肿瘤导致肠梗阻,肠道有粪便残渣,肠子水肿,不能进行一期吻合,需要进行肠造瘘。因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会增高。
- 等3-5个月后,进行第2次手术——造瘘还纳术。术后部分患者还可能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造口还纳,需要永久性造口,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
施主任在此基础上,为老张优化了治疗方案:
先在肠镜下放置肠道支架,待近端肠子扩张、水肿、肠道梗阻等情况缓解后,再进行肿瘤切除、肠道吻合。
这样,老张只要做一次手术,不需要造瘘,不但能降低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同时,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内外联合!
2小时、3个小洞解决肿瘤
施主任详细地给老张一家讲解了,先放支架再手术的必要性后,老张转入消化内科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第2天,消化内科林涛主任团队为老张进行了肠镜下肠道支架置入术,置入支架长8厘米。
支架置入后,老张肠道梗阻症状明显好转,排便排气通畅,继续转回胃肠外科准备下一步手术。
一周后,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胃肠外科施海主任团队在腹腔镜下为老张切除了肿瘤。
手术全程顺利,耗时仅2小时,切口仅是肚皮上3个1厘米左右的小洞,出血也只有40ml。
术后第2天,老张就可以下床活动,恢复良好。
切除下的肿瘤经病理检查为乙状结肠隆起性中分化腺癌,幸运的是,肿瘤周围的神经、脂肪、淋巴等未见癌组织。
近日,老张准备进行第一次化疗。
超过40岁,一定要做一次肠镜
尤其这7类人
临床上,医生常会建议40岁以上的人,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这并不是多此一举,更不是乱开检查,85%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
但由于大肠表皮没有细腻、敏感的神经,不会轻易表现出来。所以,无论是早期息肉还是早期肠癌,症状都不会很明显,只有肠镜检查时才能发现。
查体中发现息肉和早期肠癌时,在内镜下就可以把这颗“定时炸弹”拆除,创伤小,对预期寿命也几乎没有影响。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2版)》,强烈建议这7类人要及时做个肠镜:
-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 40岁以上,持续两周有以下肛肠症状人群: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来源:西安大兴医院